瀏覽次數:11 標簽:
唐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唐刀作為大唐王朝南征北戰(zhàn)的沙場利器,承載了太多今人對國家強盛的念想。
唐朝勇將李嗣業(yè)是使刀的名家,《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 唐紀三十六》對其有如下描寫:乃肉袒,執(zhí)長刀,立于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陣乃稍定。于是嗣業(yè)帥前軍各執(zhí)長刀,如墻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這就是陌刀(唐刀的一個分類)“如墻而進,人馬俱碎”的出處。
老規(guī)矩,先來看一首唐代詠刀的詩詞。
1
《寇季膺古刀歌》
唐 韋應物
古刀寒鋒青槭槭,少年交結平陵客。
求之時代不可知,千痕萬穴如星離。
重疊泥沙更剝落,縱橫鱗甲相參差。
古物有靈知所適,貂裘拂之橫廣席。
陰森白日掩云虹,錯落池光動金碧。
知君寶此夸絕代,求之不得心常愛。
厭見今時繞指柔,片鋒折刃猶堪佩。
高山成谷蒼海填,英豪埋沒誰所捐。
吳鉤斷馬不知處,幾度煙塵今獨全。
夜光投人人不畏,知君獨識精靈器。
酬恩結思心自知,死生好惡不相棄。
白虎司秋金氣清,高天寥落云崢嶸。
月肅風凄古堂凈,精芒切切如有聲。
何不跨蓬萊,斬長鯨。
世人所好殊遼闊,千金買鉛徒一割。
2
2019年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點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天皇年號為“令和”。
日本皇室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00年創(chuàng)建日本的神武天皇。
有充分證據證明,從公元500年至今,日本的皇位世代相傳,從未間斷。因此,日本皇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皇族。
根據日本于1947年實施的戰(zhàn)后憲法第一條,天皇成為“日本國及日本國民團結之象征”,成為沒有政治權力的、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目前在位的明仁天皇今年85歲了,他的年號“平成”從1989年開始算起,至今已經31年,所以2019年也即是“平成31年”。
明仁天皇以年事已高身體欠佳為由,在2016年宣布以退位方式實現換代,是日本200年來的第一次。上一次是在1817年,光格天皇讓位給仁孝天皇。
3
新年號將會在2019年5月德仁太子登基后生效!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我們希望選用一個為新時代帶來希望的字?!?/span>
繼“平成”之后,“令和”成為日本第248個年號。
歷史上日本歷代天皇的年號,都取自中國的古典文獻。自645年日本啟用首個年號“大化”以來,過去247個年號中辨明出處的均出自中國古籍,多數是《四書五經》等唐代之前的古籍。
例如:
明治:聖人南面而聴天下,向明而治。《易経》
大正:剛中而応,大享以正,天之道也。《易経》
昭和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
平成: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史記》
說到新年號,日本首相安倍強調說,“令和”出自日本古典《萬葉集》,摘自“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后之香”句子。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文學地位相當于中國的《詩經》。“令和”的意思是秩序與和諧,并強調它不是來自中國漢語典籍。
但是,只要是漢字,似乎總也逃不過典出漢籍的宿命。
關于令和的相關記載也被網友曬出,如:
發(fā)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
《禮記 經解》 。
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
《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唐代薛元超賦詩有云:“時惟令月,景淑風和”,
《諫蕃官仗內射生疏》
東漢張衡也有一句“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歸田賦》
有意思的是,日本巖波書店出版的《萬葉集》明明就有注解,白紙黑字說到了東漢張衡的《歸田賦》。
其實,漢字文化圈的東亞各國,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徹底分割清楚。
你是否還記得,至今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還藏著來自東土大唐的“金銀鈿裝唐大刀”?
正倉院北倉38號的金銀鈿莊唐大刀
4
今天要說的另一個主題是唐刀。在《好鋼用在好刀上》這篇文章發(fā)布以后,有朋友就期許在下能聊聊唐刀。
關于唐刀與日本刀的淵源和傳承關系,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也不是本文的重點,暫且不表。
通俗地說,“唐刀”一詞是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一般指唐橫刀。
現代俗稱的“唐刀”,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可能是日本正倉院所收藏的中國唐刀,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
唐刀的刀型源自漢代環(huán)首刀,前期大部分軍用唐刀均保留著環(huán)首,同時也擁有筆直的刀身。
1974年山東蒼山出土的東漢環(huán)首刀
唐刀為軍隊戰(zhàn)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zhàn),其制作工藝嚴格,并且還要考慮到戰(zhàn)斗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
破甲則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煉鋼,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術,即覆土燒刃。
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包鋼工藝也是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區(qū)別。
《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span>
《釋名》曰:刀末曰‘鋒’,其本曰‘環(huán)’。
儀刀
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后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huán);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zhí)。
龍鳳是皇家象征,所以那些裝飾豪華但是沒有龍鳳環(huán)的唐刀其實是橫刀。長柄長刃,外型與其祖先“環(huán)首刀”,差異較大,主要為禁衛(wèi)軍千牛衛(wèi)和儀仗使用。儀刀又稱“長刀”,“細刀”,“千牛刀”其實就是儀刀。
鄣刀(鄣通"障")
蓋用鄣身以御敵,類似于日本刀中的肋差,刀首為環(huán),但更為輕便靈活,便于近身肉搏。
當士兵手中橫刀或者陌刀因為貼身而不便使用時,鄣刀就成了近身主導武器,所以有蓋用鄣身(鄣刀+身體)以御敵說法,因為短整個人身子和刀都迎向敵人。
鄣者,隱蔽之物。長度35cm~70cm左右,多為辦案的校尉(相當于后來的捕快、衙役)所用,所以在城市中肯定最為常見。
橫刀
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橫刀也是直刀,基本無環(huán),為軍官、騎尉佩刀。
橫刀的尺寸通常是60~100厘米左右《 唐律疏議》卷八衛(wèi)禁律「諸宿衛(wèi)者兵仗不得遠身」〔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zhí)著者并不得遠身。
宿衛(wèi):顧名思義,是古代的警衛(wèi)部隊。
宿衛(wèi)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wèi)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箍梢姍M刀為宿衛(wèi)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戰(zhàn)士自備橫刀,宿衛(wèi)時常佩橫刀,唐橫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橫刀,今人復原
陌刀
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陌刀形制多樣,長兵主戰(zhàn)刀,斬馬劍升級版,也有橫刀(鄣刀)加長版,有刀柄可拆卸式,首部有帶環(huán)和無環(huán)兩種。有柄特長而刀身特短的三尖兩刃刀式(見唐郭子儀墓壁畫)。
蓋因大唐地域廣闊,各大都護府軍備自制,也因此風格不同。陌刀其實是刀類長兵器的統稱。
大唐善使陌刀的名家數不勝數。
李嗣業(yè):據《舊唐書》卷五六《闞稜傳》、卷一〇九《李嗣業(yè)傳》載,作戰(zhàn)時,二人舞巨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如遇敵騎,人馬懼碎,令敵氣索。
張興:《新唐書》卷一九三《張興傳》載,興為饒陽裨將,“舉陌刀重五十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由此可見當日中原血戰(zhàn)中陌刀大顯神威的生動情景。
與橫刀“軍警兩用”不同,陌刀在大唐是標準的“軍用品”。
據《唐六典》卷七、《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唐陌刀的鑄造在諸冶署,管理屬武庫令,貯藏在軍器監(jiān)。
當時兩京及北都太原貯有大量陌刀,諸軍鎮(zhèn)甲仗庫也有不少。盛唐時河北列郡的甲仗庫(如設在貝州的“清河北庫”),中唐的汴州、河陰轉運院及襄陽等交通要沖都甲仗如山。兩京陷落時,大量兵器落人敵手。
中唐以來,不時以陌刀分賜諸軍。
《奉天錄》卷一載,德宗奉天被圍,內庫出陌刀5000口助渾瑊守城。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七月、五年(公元831年)二月,內庫出陌刀幾千口助銀、鹽二州防御。
會昌間,王茂元討劉稹,李德裕以其軍弱,特令取河陽所貯陌刀3000口實軍,陌刀在御敵平叛討藩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大唐初期對陌刀控制很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盜殺武元衡,京師大亂。憲宗令宰相上朝,以陌刀弓箭充儀衛(wèi)。后管束放松,遂漸漸流入民間。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九月,乃下令諸軍坊客院不許置弓箭長刀,如有則令納官,京兆府亦不合收貯百姓所納長刀,“宜令旋納弓箭庫”。
由史料記載可知,后世統稱的唐刀主要分四種,其中儀刀、鄣刀、橫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劃為禮儀和戰(zhàn)斗刀兩種,陌刀與儀刀、橫刀、鄣刀(即一般的護身刀)均不同:
首先,陌刀不屬于宿衛(wèi)(警衛(wèi))兵仗,上引《唐律疏議》卷八宿衛(wèi)者所持兵仗有橫刀、甲、矟、弓、箭之類,但沒有陌刀。
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會要》卷七二軍雜錄門略云:其(開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內諸司衛(wèi)所管羽儀法物數內,有陌刀利器等……其諸司衛(wèi)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請納在軍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請給儀刀。
可見陌刀不是羽儀法物,而是殺敵利器。
5
再來說點題外話。
《唐六典》
先說《唐六典》,它是唐玄宗下令編撰的一套行政法典,成書于唐開元26年。
《唐六典》規(guī)定了唐朝中央及地方各國家機關的機構編制職能法令人員等等方方面面,同時在附注中記敘了機構、官制等條目的由來與歷史沿革,也開創(chuàng)了這類典史著書的自注體例,所以也是研究唐初到開元年間各種制度的極好歷史資料。
然而成書之后,它卻并沒有正式頒行天下,可能只有部分在成書前就已經成型的內容仍在延續(xù)。所以《唐六典》中的內容,既非新舊唐書那樣被動記錄的史書典籍,也非明確頒行天下主動約束的官方法度,有一定參考價值,但非某些人所認為的“鐵一般的事實”。
武庫令
再說“武庫令”,它是衛(wèi)尉寺的下屬機構之一武庫署負責人的官職,“兩京各一人,從六品下”。
職能是管理京城(東西兩京,即長安與洛陽)軍隊的武器裝備,負責登記造冊入庫收藏點驗,也就是京城軍械庫的倉庫保管員。
唐六典中所有武器類記錄與注釋都在武庫令條目之下,包括軍鼓、金、弓、弩、箭、刀、槍、甲、彭排(盾)、旗幟、袍等裝備,及角、纛、斧鉞等專用器械,也就是武庫中所收藏管理的種種軍器。
唐前期的京城衛(wèi)戍區(qū)部隊
主要是南衙府兵和北衙禁兵:
南衙府兵 是唐王朝前半段的主要軍事力量,由各地選拔應役“良家子”成為府兵輪流進京宿衛(wèi),相當于“義務兵”,一般只帶橫刀、弓矢等個人裝備,上京后其他軍械裝備由武庫署供給;
北衙禁兵 是皇帝的近衛(wèi)軍,最初是跟隨唐太祖李淵在太原起兵的幾萬人組成,俗稱羽林軍,父子相傳,唐玄宗即位后又加入當時襄助他政變奪位的騎兵部隊龍武軍。
他們相當于“志愿兵”,常年拱衛(wèi)京師,但宿衛(wèi)時與輪值而來的南衙府兵交錯駐屯、值宿),平時負責保衛(wèi)皇帝、太子的宮禁駐地,并在日常朝會、祭祀及天子出巡時擔任儀仗與護衛(wèi)等工作,而不是攻城略地,對陣廝殺。
再結合衛(wèi)尉寺的職能來看:
“凡諸道行軍皆給鼓、角”;
“凡大駕親征及大田、巡狩,以羝羊、猳豬、雄雞釁鼓”;
“凡大祭祀、大朝會、大駕巡幸,則納于武庫、供其鹵簿”
等等......
這就是為什么武庫令下的軍械條目看起來偏重儀仗功能,缺乏野戰(zhàn)及攻城所需的各種大型、重型器材。
所謂“唐刀四制”,實際是唐初儀衛(wèi)裝備的四種刀,其中“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羽儀所執(zhí)”。
儀刀是為昭顯威武的樣子貨,并非用于實戰(zhàn)。鄣刀也只“蓋用鄣身以御敵”,更是僅有唐六典里提了這么一嘴,新舊唐書、唐會要、通典等重要唐代史料中均毫無鄣刀的記載。
橫刀和陌刀,只有這兩類是真正用于實戰(zhàn),普遍裝備于唐朝軍隊,在各種史料包括兵書《太白陰經》中都有多處提及。
6
傳承
從傳承看,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huán)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114厘米不等,并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制成扁圓的環(huán)狀,環(huán)首刀也因此得名。
兩把隋代刀
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唐刀采用漢刀的“百煉鋼”的鍛造工藝,并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里雜質的處理方法,并創(chuàng)造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
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
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huán);刀身加寬,并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以上的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實戰(zhàn)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輕松劈開許多盔甲器械。
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只有刀而無劍的,在當時名為劍的,實際上也就是唐刀。
而到唐代之后,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
7
唐刀,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許多傳奇。
《新唐書》列傳·卷六十三 二李馬路
李嗣業(yè),字嗣業(yè),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捕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后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yè)尤善,每戰(zhàn)必為先鋒,所向摧北。馬靈察為節(jié)度,出戰(zhàn)必與俱。高仙芝討勃律,署嗣業(yè)及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時吐蕃兵十萬屯娑勒城,據山瀕水,聯木作郛,以扼王師。仙芝潛軍夜?jié)艌D河,令曰:“及午破賊,不者皆死。”嗣業(yè)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又樹大旗先走險,諸將從之。虜不虞軍至,因大潰,投崖谷死者 十八。鼓而驅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衛(wèi)將軍。從平石國及突騎施,以跳蕩 先鋒加特進。虜號為“神通大將”。
......
安祿山反,肅宗追之,詔至,即引道,與諸將割臂盟曰:“所過郡縣,秋毫不可犯。”至鳳翔,上謁,帝喜曰:“今日卿至,賢于數萬眾。事之濟否,固在卿輩?!蹦嗽t與郭子儀、仆固懷恩掎角。常為先鋒,賊值,類崩潰。進四鎮(zhèn)、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廣平王收長安,嗣業(yè)統前軍,陣于香積祠北。賊酋李歸仁擁精騎薄戰(zhàn),王師注矢逐之,走未及營,賊大出,掩追騎,還蹂王師,于是亂不能陣。嗣業(yè)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奔?/span>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歸仁匿兵營左,覘軍勢,王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yè)出賊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進收東都,嗣業(yè)戰(zhàn)多。乃與張鎬、魯炅、來瑱、嗣吳王祗、李奐略定諸州。兼衛(wèi)尉卿,封虢國公,實封戶二百。兼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jié)度使。
萬軍陣中,所向披靡,舍我陌刀其誰?
8
唐刀的傳奇,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唐刀的先進制造技藝。
與世界上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一樣,中國人最早冶煉出來的鐵也是塊煉鐵。
塊煉鐵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它是鐵礦石在800~1000℃左右的條件下用木炭直接還原得到的。
我們知道,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含碳上:
含碳量超過2%的鐵,叫生鐵;
含碳量低于0.05%的鐵,叫熟鐵;
含碳量在0.05%~2%當中的鐵,稱為鋼。
塊煉鐵的含碳量低于0.05%,因此屬于熟鐵。
塊煉鐵和生鐵比較起來,有如下幾個缺點:
1、不能從爐里流出,取出鐵塊時護膛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不能連續(xù)生產,生產率比較低,產量比較?。?/span>
2、成形費工費時;
3、所含非金屬夾雜比較多,要通過反復鍛打才能排除;
4、含碳最往往比較低,因而很軟。
而生鐵的冶煉溫度是1150~1300℃,出爐產品呈液態(tài)??梢赃B續(xù)生產和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比較少,質地比較硬,冶煉和成形率比較高,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
由塊煉鐵(熟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國外一般是先有塊煉鐵,經過長期緩慢發(fā)展之后才有生鐵。歐洲許多地方的塊煉鐵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發(fā)明出來的,但是直到公元14世紀也就是中世紀才有生鐵。
而我國卻不是這樣,我國冶鐵術大約發(fā)明于西周時期,比歐洲晚??墒撬唤洶l(fā)明,由于在青銅器時代高爐與鼓風機的普遍應用,因此能夠輕易讓塊煉鐵偏化為生鐵。于是后來者居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并使用生鐵的國家。
在發(fā)明生鐵制造技術之后,中國的鐵器制造開始真正進入實用階段,為早期的鐵器農具等工具制造打下廠深厚的基礎。
雖然,生鐵冶煉方法的發(fā)明雖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使得中國農民很早就能使用鐵器農具進行耕作,在農業(yè)方面遠遠領先歐洲。但是由于生鐵本身的特性.并不適合造成兵器。而普通的塊煉鐵與當時的青銅武器比較起來并沒有多少優(yōu)勢,產最也并不高。
因此,中國人就開始追求更適合的材料來進行兵器的制造——煉鋼。
所謂一通百通,與生鐵制造幾乎同時出現的則是鋼的冶煉技術。當然,早期的鋼鐵冶煉技術與冶煉生鐵是大不相同的,此種技術被叫做“塊煉滲碳鋼”技術。
已出土文物表明,我國最遲在戰(zhàn)國晚期已經掌握了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
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熱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復加熱,鐵吸收了木炭中的炭成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了夾雜物,就成為鋼。這種當時的新型金屬組織緊密、碳份均勻,非常適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
當然,單單知道鋼的冶煉還遠遠不夠,與之配套的還有一系列的技術,例如“淬火”與“退火”技術。與此同時發(fā)明的淬火與退火技術則對刀劍技術制造的影響亦十分深遠,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刀劍的鋒銳與韌性。
煉鋼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是“百煉鋼”技術。
這是人們在打制器物時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
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寶刀、寶劍。
百煉鋼的需要越來越大,由于其原料——塊煉鐵的生產效率很低,冶煉出來以后必須經過“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發(fā)展受到限制。然后為了突破這種限制,中國古代工匠又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工藝。
生鐵煉鋼技術——炒鋼
炒鋼就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爐中加以攪拌,借空氣中的氧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化掉,從而得到鋼。
由于我國很早便掌握了生鐵的制造技術,因此這種煉鋼技術很快使得鋼刀成為戰(zhàn)場上的主流。
炒鋼的發(fā)明是煉鋼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使得鋼制兵器能夠大最制造出來。在歐洲,炒鋼始于18世紀的英國,比中國要晚1600余年。
由于青銅時代打下的堅實基礎,因此中國鐵器時代與鋼時代幾乎同時出現,鋼刀在漢朝就成為了主流兵器。
(技術積累沒有捷徑,當然,現在踩下的每一步腳印也都不會白費功夫。)
此時的鋼刀直體長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圓狀的環(huán),因此被稱為“環(huán)首刀”。此刀為漢軍打擊匈奴,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更高級的灌鋼法
到了南北朝,由于重甲騎兵的流行,對鋼的需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綦毋懷文發(fā)明了更高級的灌鋼法,將含碳量高、熔融狀態(tài)的生鐵和含碳量低的熟鐵合煉,使碳分逐漸擴散、趨于均勻,最后成為含碳量較高的優(yōu)質鋼。
在高溫下,液態(tài)生鐵中的碳分及硅.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fā)生劇烈氧化反應.這樣可以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質量。
因此,灌鋼法可以減少造鋼刀時的反復折疊、鍛打的次數,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操作簡便、易于掌握、便于推廣。
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唐刀終于橫空出世,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yōu)良傳統,在吸取了百煉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之后,再加覆土燒刃和包鋼夾鋼的技術,形成了新式的中國戰(zhàn)刀。
除了優(yōu)質原料,覆土燒刃與包鋼是兩種當時先進的制刀技術。
覆土燒刃,說白了就是一種局部淬火的技術。
基本方法是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后,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赤裸部位不同。這樣可以精確控制刀條不同部位淬火時的不同冷卻速度,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韌度成反比。
包鋼技術,這是在對于鋼材有深刻研究與認識之后所發(fā)明出來的制刀技術。
包鋼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堅硬的高碳鋼中夾入較軟的低碳鋼;
夾鋼則是在兩層低碳鋼中間夾上一塊高碳鋼。
包鋼的兩種方式都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一制作上等刀劍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鋼刀擁有了極佳的韌性。由此,唐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優(yōu)良的刀劍之一。
包鋼技術并不意味著放棄了對材料的更高最求,在材料方面,唐代的中國人依然下了很大的心思。
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材——印度烏茲鋼,即我們所熟知的大馬士革鋼(當時被稱之為鑌鐵),被中國刀匠所青睞,成為高級鋼刀的必備原料,平均價格超過普通上等鋼刀的三倍。(武俠片中的鑌鐵即來源于此。)
唐刀集合了古代中國在材料和制造領域的各項全球領先的技術。
這些技術下制造出來的唐刀在唐代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可以步騎兩用,在造型上分為雙手握柄以及單手握柄,造型依然繼承了漢代環(huán)首刀的直刃,但去掉了漢代的環(huán)首造型。在實戰(zhàn)當中常用單手橫刀,雙手刀多用于儀仗。高級的橫刀柄部以木夾裹鐵莖,外纏絲繩,刀首包裹金屬飾件,刀柄與鞘均鑲金刊嵌玉,裹以鮫革,裝飾華麗非常,反映出了唐代雍容華貴的大國風范。
9
唐 王昌齡《出塞 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 王昌齡《出塞 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唐刀,以其所代表的征伐與力量,成為了唐代詩人寄托對邊疆與軍功向往的良好載體,進而成為了借以抒發(fā)征戰(zhàn)沙場,守土開疆的理想的意象。
今夜無眠,讓我們一起,夢回唐朝。